一、本章概览


二、核心内容解析

“主义主义”四格分析

  1. 场域之“1” (Ontology):该意识形态预设的世界是一个统一、同质的操作场。在这个世界中,万物——无论是外部行为还是内部精神活动——都被同一个存在论逻辑所支配,即“可操作性”原则。世界不再是充满质性差异和矛盾的场所,而是一个无缝的、由控制论逻辑编织起来的巨大实验室。所有现象都被视为这个统一场域内的潜在变量,等待着被强大的观察者(心理学家、治理者)所定义、测量和调控。这个场域是封闭的,它排除了任何无法被其操作逻辑所捕获的真正超越性或内在性

  2. 本体之“1” (Body):在这个操作场中,唯一具有本体论地位的实体是“可操作对象”(Operable object)。传统的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被消解了,但并非通过更高阶的综合,而是通过一种粗暴的还原。无论是老鼠的行为、人的欲望,还是社会群体的信仰,只要它能被实验者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如药物、问卷、数据监控)进行稳定地测量和控制,它就是“实在”的。这种物理主义的本体论是单一且同质的,它不关心对象本身的内涵,只关心其作为变量的可控性。

  3. 现象之“4” (Phenomenon):在现象层面,主体性的体验被置于“4”号位,这代表着一种虚无不可能性操作行为主义看似通过引入“中间变量”来处理内在性,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承认即消解”的策略。主体的感知、欲望和认知,其丰富、模糊、矛盾的质性维度被彻底掏空,被替换为一系列可量化的、机械的参数。因此,真实的现象体验在此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它被一个伪装成内在性的、可操作的“假体”所取代。主体在此处经历了自身的空洞化,其内在性的尊严被剥夺,成为一个被外部力量穿透和定义的空壳。

  4. 目的之“1” (Purpose):该意识形态的目的论是建立并永恒维持一个僵死的、完全可预测的变量网络。其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没有意外、没有断裂、没有真正主体决断的稳定秩序。这个秩序是一个封闭的循环,其中的所有要素都通过数理和统计模型相互关联,一切都在控制之中。这种目的论是极度保守主义的,它致力于消除一切不可控的因素,将历史的动态过程凝固成一个静态的、可供“上帝视角”或“皇帝视角”一览无余的治理模型,其唯一目的就是让这套控制系统无限地自我重复和维系。

其他核心知识点

操作主义与中间变量

操作主义新行为主义的核心方法论,它声称只要一个概念能够通过一套明确的、可重复的公共操作来定义,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科学的、合法的。在心理学中,这意味着即使是像“欲望”或“认知”这样的“黑箱”内容,只要能找到一种外部手段来控制和测量它(如注射激素并观察行为变化),它就可以被承认为一个合法的“中间变量”。这一转向看似扩展了研究范围,实则是一种更精巧的还原论,它将内在性的尊严彻底剥离,将其降格为实验者工具箱中的一个可操控的零件,服务于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预测和控制。

graph TD
    A[刺激 Stimulus] -->|作用于| B((中介变量 Mediator));
    B -->|产生| C[反应 Reaction];
    D(操作主义 Operationalism) -.->|定义/控制| B;
    subgraph 黑箱内部 The Black Box
        B
    end
    subgraph 外部可观测 External
        A
        C
        D
    end

举例阐释:讲稿中提到,要研究老鼠的“欲望”这一中间变量操作行为主义者不会去探究老鼠的主观感受,而是会给它注射性激素(一种可操作的外部输入),然后测量它与异性接触的频率(一种可测量的外部输出)。“欲望”在此就被操作性地定义为“激素水平与求偶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强化理论的学习模型

强化理论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中的关键应用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后果来控制行为。行为之后如果伴随着积极的“强化物”(如食物、奖励),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讲稿中提及了不同类型的强化方案,如“定时强化”(每隔固定时间给予奖励)、“定比强化”(完成固定次数行为后给予奖励)和“变比强化”(随机给予奖励)。研究发现,对于复杂的人类行为,“变比强化”——即不确定性的奖励——能产生最持久、最强烈的行为塑造效果,这恰恰是现代社交媒体、游戏设计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心理机制。

mindmap
  root((强化理论))
    核心:通过后果控制行为
    类型
      定时强化
        效果较弱
      定比强化
        效果稳定
      变比强化
        效果最强
        产生持续期待
    应用领域
      教育学:随堂测验
      动物训练
      社会治理
      商业设计:游戏与社交媒体

举例阐释:讲稿中用“随堂测验”来类比。如果老师宣布“每十节课考一次试”(定比强化),学生只会在临近考试时才努力。但如果老师宣布“会不定期抽查考试”(变比强化),学生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就必须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更强的控制效果。

技术官僚式社会治理

操作行为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政治层面最终导向一种技术专制主义社会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会被视为一个巨大的、可进行行为工程改造的系统。管理者(技术官僚)如同操作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他们只关心那些“可操作”的社会变量(如犯罪率、投票倾向、消费数据),并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干预和调控。这种治理模式完全无视公民的内在性、历史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内在矛盾,将活生生的人民简化为统计数据和行为模式,其本质是一种以“科学”和“效率”为名的权力控制与奴役工具。

flowchart LR
    A[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 B{社会治理应用};
    B --> C[识别可操作变量:犯罪率/投票率];
    B --> D[设计干预手段:发福利/警察巡逻];
    C & D --> E[执行与数据监控];
    E --> F[评估效果并调整];
    F --> B;
    subgraph 权力视角 Power Perspective
        A
        B
        C
        D
        E
        F
    end
    G(公民内在性与社会复杂性) -.->|被无视/压制| A

举例阐释:讲稿中提到,美国政府可能会运用这种模型来治理少数族裔社区。他们不会去反思导致犯罪的深层社会结构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手段,如发放福利、增加警力、提供特定服务等,来直接调控“犯罪率”这个中间变量,从而实现一种表面化的、控制论式的“稳定”。


三、关键观点提取


四、知识点问答

Q: 为何说“操作行为主义”看似承认“内在性”,实则是对其更彻底的否定?

A: 因为它承认内在性的前提是将其“可操作化”。它只承认那个可以被外部技术手段所定义、测量和控制的“内在性”的空壳,而将内在体验中所有无法被量化、充满矛盾和质感的真实部分视为不存在或无意义。这种“承认”是一种收编和改造,它用一个伪造的、机械的中间变量替换了真实的主体性,这比直接否认“黑箱”存在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更具欺骗性和危害性。

Q: 1-1-4-1 意识形态中的“4”(现象之虚无)与拉康理论中的“实在界之不可能”有何异同?

A: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指向一种“不可能性”。在 1-1-4-1 中,真实的现象体验变得不可能;在拉康那里,直接遭遇实在界是不可能的。但根本区别在于其根源和后果:1-1-4-1 的“4”是由一种外部的、强力的物理主义控制论逻辑所造成的对主体性的压制和掏空,是一种权力效应。而拉康的实在界之“不可能”,是符号界自身结构性的、先天的匮乏所致,是语言和秩序内在的界限,它反而是主体欲望和创造力的来源。前者是压制性的虚无,后者是生产性的虚无

Q: 讲稿为何将这种理论与美国的“选票政治”联系起来?

A: 因为美国的选票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于民意测验、大数据分析和精准广告投放的“民粹机器”操控游戏。政治顾问和竞选团队并不真正关心选民复杂的政治信念和内在性诉求,而是将其简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变量(如对某个议题的好恶度、投票倾向的概率)。他们通过各种宣传和动员手段(相当于强化理论中的“强化物”)来调控这些变量,以达到胜选的目的论。这种模式完美复刻了操作行为主义的逻辑:将复杂的社会政治现实还原为可预测、可控制的变量网络


五、知识延伸


六、双链关联总结